标题是不是很党?
去年我花了2万块上了个培训课,结果上到一半发现学到的东西还没我刷B站学得多。这钱花的,啧啧,属实是给智商税交了个满勤。痛定思痛,我倒是没打算寻求退钱,毕竟是自己傻,打算将此挂在自己的人生耻辱板,随时反思来鞭打自己。
为啥现在的成长方式都「不太对劲」?
答案其实简单得很,自媒体泛滥,普通人(没有核心思考力的普通人)的成长路径基本都是这个套路:看到别人学啥赚钱就跟着学啥,今天看到卖课的说Web3赚钱,立马买一堆课程开始学,学到一半发现不适合自己,又看到有人说AI赚钱,马上又转头去追新的「风口」。这不就跟玩「吃鸡」似的,永远在追着空投跑,结果连个配件都捡不到,最后活生生把自己整成了一个「空投难民」。你以为自己在努力成长,其实就是在用「忙碌」给「迷茫」打掩护。
那么问题来了,怎么给「个人成长」重新定义?
开始之前先说个逻辑啊:个人成长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「卷」,而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有意思。就这么简单,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。
前两年常提的数字游民、副业、一人公司这些词,好像每个人都可以每天高效工作1小时,轻松赚到让自己舒服的钱,过上让自己满意的生活。听起来是不是很爽?但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需要找对方法。不然就跟那些喊着「躺平」却躺不平的年轻人一样,最后只能躺出个腰间盘突出。
作为一个半吊子数字游民(别笑,真的只有半吊子水平),我来分享下我的思考。先声明啊,这不是什么教程,就是随便聊聊,别整得跟什么成功学大师似的。
首先,得给自己搭建一个「个人操作系统」,说白了就是找到你的「超级重点」。列出你最想实现的3个目标,给每个目标定个「最小可行成功」标准,其他事情?通通扔进「可选项」文件夹。就像整理电脑文件一样,该删的删,该归档的归档。
说到日常工作,我有个魔鬼清单:每天早上先来个冷水澡(对,就是虐,不过比某些PUA课程好多了),用60分钟干最重要的事,把一天分成几个「专注时段」,用「多喝水上厕所」这种土办法来保持节奏。最近我还开始尝试不那么「卷」了,不再走路都要听播客提升自己,而是看看路边的树,看看天上的云。诶,这感觉还挺好,总算不用像个NPC一样活着了。
光有执行力还不够,但说实话,执行力这关最难过。要是能突破这一关,接下来就是升级你的思维模式了。
先说「元认知能力」,学会观察自己的脑子在想啥。比如你要做决定的时候,问问自己:我为啥会这么想?这决定背后的逻辑是啥?是不是又被情绪带偏了?防止自己像某些自媒体博主一样,看到啥热点就跟着喊666。
然后是建立「思维框架」。就像玩乐高一样,把复杂的问题拆成小块。套路公式多了去了,「5W1H」分析问题,「SWOT」评估机会,「二八法则」找重点,随便挑一个用。关键是要保持开放心态,主动去接触新鲜事物,敢于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,从失败中吸取教训。别老想着发明什么年轻人才懂的新概念,前人验证过的东西不香吗?
在这个时代,我建议你把自己当成一个「一人公司」来经营(这个词挺好的,我用一下)。想想看,你比别人强在哪?你能解决什么特殊问题?你的经验有什么独特之处?找到这些答案,就等于找到了你的「独特价值」。别整天想着当什么元宇宙创始人了,脚踏实地不好吗?
接下来就是建立自己的「个人品牌」了:”欢迎回到我的YouTube频道“,哈哈开个玩笑。选个你感兴趣的领域,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,和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系。慢慢地,你就能把你的知识打包成产品,建立自动化的销售系统,让钱自己生钱。但千万不要相信那些天天喊着「睡后收入」的营销号,睡后收入不等于不用干,反而人家睡觉的时候你还要加班呢。
最后给你个小技巧:每天睡前问自己三个问题。今天我是不是离目标更近了一步?犯了什么错误?明天要干啥?戒掉整天刷短视频到凌晨三点,第二天起不来又要骂老板压榨。
个人成长不是在跑100米,而是在跑马拉松。重要的不是你跑得有多快,而是你能跑多久。别再被什么「内卷」「躺平」的声音干扰了,找到属于你的节奏就好。反正都是韭菜,为啥不做个精致的韭菜呢?
